文章
  • 产品
  • 文章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观点 | 杨宜勇:文化数字化方兴未艾

日期:2023-03-14

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文化数字化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数字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战略》),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数字化未来情景:


1.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贯彻落实中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到2025年,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设施打基础、网络上下融,供给建体系。

2.文化数字化是战略、是过程,文化大数据是目标、是成果。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中华文化,数据体系,全民共享。


《战略》提出了国家文化数字化八大重点任务:


一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资料活化,提高老百姓的可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展现中华文化全景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最终目标。统筹利用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按照统一标准关联零散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全景式呈现中华文化,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

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文化互联,一网打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国家文化专网概念,应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文化专网是依托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而形成,不搞重复建设。为什么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而形成?因为有线电视网络是国家战略性战备资源。

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共同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家文化专网的首要任务,就是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文化机构通过接入国家文化专网,依托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既要搭建“数据超市”,又要提供算力服务,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张同消费互联网并行的生产互联网。

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自我提升!文件明确,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支持法人机构和公民个人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开设“数据超市”,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数据超市”是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的形象表达,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扮演“中介”,既是供给和需求的中介,也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交易平台。

五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全民消费,快乐人生!国家文化专网要运行,必须得有一个相当于互联网的域名解析的技术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标识解析系统,也就是标识编码登记注册和解析服务的技术系统。同时在各个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装配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业务软件。这样就实现了从资源端到交易,再到生产加工再到运营,在消费到体验,一个全生命链条的过程中,由标识解析服务系统贯穿其中可溯源,确保每个文化数据的安全。

六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公共文化,免费享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对数据存储、传输特别是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具备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布局具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情感计算等功能的区域性集群式智能计算中心,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务。

七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产业运作,文化增值!文化重在体验。文件明确要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线上分为“大屏”和“小屏”两个方面,“大屏”主要是指电视机、户外大屏;“小屏”主要是指手机和移动终端。线下的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宣传文化系统内,包括文化馆、新华书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景区;另一个是宣传文化系统外,包括学校、火车站、机场、购物中心、城市广场、商业街区等等。

八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有效监管,共同治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把规矩顶在前面。一是要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二是要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三是做好文化数字化信用评价;四是健全文化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全国数字文化创新服务联盟集合产业各方资源优势,通过对“元宇宙”、“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概念的深耕,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激活数字文化价值、创新产业服务模式,有效推进了文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新路径、新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添有力臂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战略》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研究制定扶持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产业政策,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符合科创属性的数字化文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文化数字化的首要标准,就是数据安全标准。文件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要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要加强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广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主导文化数字化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数字人文兴起的前提,是人文资料和文献档案的电子化与数据化。 

《战略》强调,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战略》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注重效果评估。

2021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56%。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如果说美国文化数字化5.0;中国文化数字化则为1.0。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数字化的文化,既实现中华文化产业国土内循环,又促进中华文化实现国际外循环!可以预见,未来27年,中国的文化数字化必然方兴未艾,后来居上!到2050年,初步预计中国GDP总量500万亿元(2022年不变价格),届时中国文化产业将达到100万亿元,前途十分光明。(作者:杨宜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之家


上一篇 观点 | 吴志明:加快国家艺术品数字库建设 资讯 | 共建“文化数字丝绸之路” 下一篇